听!2022两会代表们正在为餐饮人发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的全国“两会”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正在为各行各业发展建言献策。
餐饮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活跃经济、繁荣市场、促进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行业,历来是受到各届两会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
在两年多的新冠疫情冲击下,餐饮市场仍然保持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局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餐饮赛道融资事件超220起,披露融资额超500亿元。
然而伴随疫情常态化,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叠加,未来如何推动餐饮业将更快更好发展,下面我们来听听一些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为餐饮人发出的呼声。
团餐谋根据目前两会报道的公开资料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刘延云:减除餐饮业研发费用税费
鼓励行业技术创新
自2008年起,刘延云连续担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餐饮界的典型代表,他创办了团餐领军品牌、大型产业集团千喜鹤,还担任着全国工商联餐饮委员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饭店协会特邀副会长、中国烹饪协会团餐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他长期致力于餐饮产业链的变革与升级,带领企业扎根河北、贵州等地通过打造农牧业、食品加工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他的历届两会提案涉及餐饮食品安全建设、餐饮业减税降费、餐饮业信息化建设、消费助农、鼓励民企参与脱贫攻坚等主题,积极为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以及疫后餐饮产业重振发声。
在2022两会提案中,他建议将餐饮业纳入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支持餐饮技术创新。
为了更好地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不过,该文件明确将餐饮业列为不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不能够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刘延云认为,当前,餐饮业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层次变革,餐饮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加速发展,“明厨亮灶”、“餐饮+科技”“餐饮+体验”等智能科技层出不穷,尤其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研发的智能、高效、安全的智慧餐厅,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因此,他建议,将餐饮业纳入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允许餐饮行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促进餐饮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体验、新期待而不断努力。
因此,他建议,将餐饮业纳入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行业,允许餐饮行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促进餐饮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体验、新期待而不断努力。
严琦:建议支持传统
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会长、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今年围绕稳定餐饮行业发展、冷链食品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餐饮行业迭代升级、餐饮企业走出去等内容,提出了13份提案。
对于餐饮行业的未来发展,严琦建议国家设立专门餐饮发展基金,扶持餐饮业发展,对重点监测的龙头餐饮企业、品牌餐饮企业加强扶持力度,给予部分所得税返还。将装修、房租、水电、菜品研发创新、企业人才培养(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等项目纳入餐饮业增值税可抵扣项目。
“还要积极培育地方餐饮特色品牌以及餐饮业领军人才。”严琦表示,各地要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按需定制培养人才,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上升通道。
同时她还建议,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餐饮职业经理人、管理人才、烹饪高级人才。推广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组织开展餐饮行业技能竞赛、认定等活动,在餐饮管理、技术、服务人才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洪明基:连锁餐饮应
重构商业模式,呼吁减租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洪明基指出,连锁餐饮企业要应对疫情挑战、扛过寒冬,关键仍在于企业及时应对消费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经营模式。
在洪明基看来,提高餐饮业效率的唯一出路就是数字化、科技化。“想要多渠道甚至全渠道发展,没有数字化就做不了整个架构,这恰恰也是零售行业和餐饮行业的困境”,洪明基建议。
无论是夫妻店还是连锁餐饮企业都需要全域发展,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拉新和转化,积极布局顾客满意体系和会员体系。
在《关于连锁经营企业疫情期间减免房租的建议》的建议中,洪明基指出,近两年,以连锁经营模式发展的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业企业,在保供应,稳就业,促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遭遇了二十年多来最艰难的时期。
连锁经营企业具有跨区域门店网点多、就业人员密集、经济规模效应大的特点。经济下行与刚性成本上涨加剧了企业经营困难,连锁企业呼吁房租减免多举措政策应随疫情常态化、固定化。
对此他建议,一方面延长疫情期间租金减免会计处理的规定,“受疫情影响企业与业主方洽谈租金减免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成为常态措施,建议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将疫情相关租金减让会计处理规定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他还建议,专项出台房租减免指导性文件,包括:承租国有企业经营用房的,除受疫情期间被要求停止堂食营业期间的房屋租金;对疫情影响较大区域内房产减免租金。疫情期间物业费减半;此外针对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出台房产税减免或者增值税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助力餐饮企业回血等。
此外,洪明基还建议,考虑在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实行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政策;考虑到目前电价水平的增长态势,阶段性加大对企业复工复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支持的力度;加快现有电力销售机制改革,进一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降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准入门槛,缩短电力销售链条,统一并简化各地“直购电”申请审批程序,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从“发电”到“用电”的直接交易。
王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中华饮食文化“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一直关注中华传统文化、食养、品学教育等专题。
为激发中华饮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为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王宜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饮食文化‘走出去’”的建议案。
王宜委员建议:一是开展“国际中餐日”活动;二是组织现有外宣资源形成合力;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助力海外中餐发展。
民以食为天,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全球食物相互连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个餐桌上可以品尝又领略到全球各地的食物风土人情。
在食的面前,人类的命运愈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饮食文化越来越成为世人的交流名片,是各国互相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软推手。
“食”超越时空、超越国度,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中华美食是体现中国特色及文化的代表性媒介,是中国宝贵的资产,也是世界共同的“语言”。
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深刻印象是从享受中国美食开始,不少外国人因中国美食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结缘。
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以食为生、以食为养、以食疗疾、以食调神、适时调摄,积极传播健康、文化、技艺深化文化传播交流,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形象的生动载体。
中国美食可以通过与国外美食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不断吸收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可以为满足人类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中国美食可以通过与国外美食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不断吸收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可以为满足人类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丁梅:加强餐饮菜单规范管理
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住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丁梅通过对多地不同规模的西餐厅、中餐厅、快餐店等实地调研发现,不少餐厅店内使用的菜单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亟须出台相关管理规范。
丁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部分餐厅菜单中的广告用语存在虚假宣传,如参片乌鸡汤(补血养颜)、枸杞猪心汤(补血益气)等,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误导,且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还有的菜品使用原料名称存在一定欺诈行为,此类现象主要集中在西餐厅,菜品名称中的原料产地与实际不符,如菜品名称为“西伯利亚鲟鱼子酱”,实际使用的原料是国产淡水养殖鲟鱼鱼子等。也有部分餐厅菜单中,将鱼、蛙等原料名称使用“野生”“长江”等词汇,违反国家相关禁捕规定。同时,菜单中使用图片存在与实际菜品不符的现象,以及菜肴中有使用食品添加剂,但在菜单中未进行明示等行为存在。
为此,丁梅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关于餐饮菜单”国家和地方管理规范,明确餐饮菜单中名称使用要求、原料产地要求、图片标注原则、添加剂安全使用等相关内容。并由行业组织和(或)科研机构先制定并建立“行业自律公约”,加强对餐饮行业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使餐饮经营者、政府部门的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促进规范行业发展,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发挥必要和积极的作用。